• 领导信箱
  • 常用电话
  • 搜索
基层党建

[医院思研会优秀论文选登7]浅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素质现状及培育

发布时间 : 2008-10-23点击量: []次编辑:   作者:  

浅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素质现状及培育

摘要:当代青年所处的时代对青年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代青年道德素质从总体上呈现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态势和水平,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客观上也存在着道德价值的困惑与迷惘,道德行为选择的两难等道德素质现状与所负历史责任不符的反差。笔者试图在剖析青年道德素质现状、成因的基础上,揭示青年应有的道德素质与其发展趋势,以其因势利导,把青年培养成合格人才。

关健词:道德素质;现状;成因;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大变革的转型期,一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深刻的革命正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重要的变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社会变迁的加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发生了剧烈变化,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导致社会的道德规范出现某种混乱与无序。同时也应看到,当代青年素质从总体上呈现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文明建设步伐相协调的发展态势和水平,其主流是蓬勃向上的,但现今相当一部分青年客观上存在着“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己不克制,对事不努力”以及缺乏刻苦精神、独立精神等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探究如何培养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培养青年的道德主体精神,提高道德修养,使青年步出道德冲突与困惑,是我国伦理道德教育在21世纪面临的课题。

一、青年道德素质现状与解析

(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信念不稳定。当代青年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对国家尊严的维护,对民族自豪的奉颂,对强国蛮横的愤慨,对祖国强大的期盼,对腐败现象的不满和担忧都有强烈的反映。许多青年赞同人生价值在于向社会奉献,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思想意识里具有爱国、报国、求强、进取的主流精神。但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出的道德意识,复杂状况特别是道德领域内的某些滑坡现象使青年对社会的理性关注受到冲击与挑战,如:利益关系的多样化,使得人们利益方向的不一致成为事实;各种不同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状况,导致追求方面的分离;强调自身发展的利益,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分配方式多样化,导致贫富差距悬殊,既激发了发财致富的积极性和人才流动,同时也激化了矛盾;物质利益的片面性,冲击了现有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

(二)强烈的道德规范意识与道德困惑并存。青年人认为中华民族自古的道德规范应该遵守,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道德应摈弃,对社会上不道德行为指责多,意见多,赞同公私兼顾,宽容,然而青年中存在着讲实惠,重利轻义,极端利已主义等实用主义现象,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思想观念抬头,一些青年把参加工作作为谋生手段,这本无可厚非,但敬业精神受到质疑,比如:频繁地跳槽和提出不要把公司当做家的口号等现象。价值判断的失落致使青年在道德的崇高与渺小之间往往出现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中的侏儒的偏差;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是无能表现;在观念上认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行动上却主张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思想上赞同无私奉献和公而忘私的精神,行为实践中却难以躬行。

(三)强烈的成才意识与院校道德教育的滞后。面对社会需求的变化,青年人能够较早地调整自己生活坐标,积极主动地成才,把各种形式的教育作为成才的阶梯,同时在通往成才的道路上,一方面寻求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又向往轻松自在的生活,渴望实现人生价值,在显得茫然与荒谬的冲突中,典型表现就是实用主义盛行。现今的院校道德教育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年青人因各种各样原因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道德教育忽视了对人的价值终极关怀,忽视了对人的灵魂与美德的关怀。虽然道德教育历来都是最受党和国家的重视,但在一些家长和学校领导的心目中,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地位不高。家长与学校所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社会所关注的是实际的效益、利润,很少有人去思考人生的许多精神问题,也不再关心自己的灵魂,至于道德修养似乎变得无关紧要了,人的良知、情操、人格日益贬值和失落,这种善恶不分,邪正混杂的生活状态导致青年心灵的困惑和迷茫。据近期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全国大型调查看,当代青年中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但实际上却没有那样做,知与行是分离的,这表明在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出现问题,即把道德当作知识倾向严重存在,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即使进行教育也只是抽象、空洞的说教,而不太重视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最基本的品德素质的培养出现空缺,以至人们的某些道德行为失去了规范的约束。对当代青年而言,社会物质环境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的娇宠,唯升学以求的生活目标的畸形,显示一种素质教育发展的困境,现实环境与家庭过度盲目要求下正在扶持一种特殊人格:以依赖为前提的虚假主体性,它潜移默化地在苛求环境,苛求他人的过程中任性扩张,发展为自私狭隘,惧怕艰苦,心理脆弱的自我中心式人格,这种不健康的心灵如得不到合理引导,就极易产生种种道德失范行为。

二、当代青年道德素质的培育

青年作为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健康、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他们自身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方向。道德的培育,一方面依赖于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即青年自身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外部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二者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一)青年应自身加强道德自律。青年期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关健时期,社会的变革深深地影响其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青年作为社会的道德主体参与社会生活,此外,当代青年的独立意识、个人意识不断增强,主观上也要求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剖析自我,把握自我,在一个人道德形成过程中,儒家反复强调要“反求诸己”向内心世界下功夫,实际上就是要求自己教育自己,自我完善,这就特别需要培养自律意识,如缺乏这样精神,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都不会内化为青年的认识和信念,这意味道德教育的失败。在当今的社会变迁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体制的转换,新旧观念的碰撞,中西文化的冲突,使得社会上各种道德观念,价值准则良莠并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青年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自律精神,就会感到混乱、迷茫,无所适从,因此只有具备自律意识,就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保持清醒头脑,独立思考,明辨是非,才可以做出正确判断。

个体自身的自律精神对道德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道德培养呢?笔者认为有几种方法值得借鉴,首先知行统一,当代青年中知行脱节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造成道德失范主要原因,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看到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关系,道德知识是行为的基础,没有道德知识不可能有道德行为,而这些知识不是个体先天所具有的,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所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十分必要。其次是自我磨练与内省相结合,这就是说,个体良好素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和深化的过程,就是让青年在面对挫折与失败时不要气妥,找出自身失败的原因,勇敢面对,在自我磨练过程中,在自己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扫除邪恶和不好东西,保留善的东西。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正确道德原则和规范,不断清洗、克服错误的道德观念。一个人只有在内心严于解剖自己,才能对一切不健康的道德观念进行摈弃。最后是慎独,所谓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情况下,能自觉按一定道德标准思考和行动,不仅要求人们不要暗地做不道德的事,还要求人从小处入手,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二)社会和家庭、学校环境的整治和优化。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这对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环境,道德的培育也是如此,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一方面因为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道德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良好社会环境对道德培育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其中家庭环境对青年人的培育有很大的影响,青年在独立生活之前,多数时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深地烙在青年的心灵上,影响青年个体未来的生活,塑造着多样的人格,如:某大学生杀父母案和因失恋杀女友案,都与家庭教育的偏差存在着重要因果关系。在成人阶段前,家庭教育要比社会教育更关键,内容更丰富,与道德的形成关系更大,具有启蒙性。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开始认识世界,走向社会,家庭环境的优化,就是父母确实应担当起育人的职责,不应娇宠和溺爱孩子,也不应过分苛求孩子——过与不及都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只有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实施正当的教育,青年的道德才能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舆论对人所起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优化舆论环境,就是用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不仅引导他们建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而且引导青年建构理想的道德,其中最根本的是帮助青年正确理解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正确的舆论导向能激励人追求美好的理想,美好的事物,并为这种美好的追求注入时代精神意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帮助世人分清真与假,善与恶。青年不仅追求丰盈富庶的物质生活,而且追求高尚进取的精神生活,所以笔者认为在培养良好的道德时正确舆论将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教育环境:现如今学校德育实效不佳已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样的状况原因众多,但究其根源,可以说是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生活相脱节或相悖的,简单的形式化的说教,即道德教育与时代相滞后。为回应时代的要求,学校德育应重新定位,向生活世界回归,即让学校德育从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青年的现实生活,帮助青年走出道德失范的误区。

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意味着放弃教条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从具体的、个人的、现实的生活出发。具体来说,就是要关注和引导青年的日常生活。当代青年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大大丰富,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就成为摆在当代青年面前的突出的新问题。学校德育不应回避这些问题,应该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指导他们以自尊自爱的方式生活,引导他们体验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和指导青年的学习生活。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学校德育可以通过强化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年如何做人。德育的价值在于教人做人,德育应该将塑造人完美的精神世界作为首要和重要的问题来抓。

总之,社会变迁时期青年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活问题十分复杂,也很具体。为此,德育在坚持生活化价值取向的基本前提下,应主动关注、研究和增补大量与青年生活中典型、敏感和棘手问题相关的内容,在实践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作者单位:专家门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