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信箱
  • 常用电话
  • 搜索
烧伤外科

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 : 2024-01-26点击量: []次 编辑:   作者:  

【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烧伤科始于1958 年大办钢铁时期,当时为了抢救一名烧伤面积达75%的炼钢工人郭小俭,由普外科胡家骅教授领衔成立了隶属于普外科的烧伤病房,由普外科低年资医师轮转参与烧伤病人的管理。1969 年底,从事骨科临床工作的陈国钧教授在原外科楼三楼开始收治烧伤病人,试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医治,并对中医“内服外用”药物治疗烧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先后开展了抗休克合剂、创面外用中药1-12 号膏剂、制痂酊等研制工作,形成了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独立科室,1975 年搬到烧伤病房楼二楼至2021年。

1969-1972 年间,开展了烧伤“抗休克合剂”的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并于1972年试验成功并运用于临床,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期,对创面外用中药1-12 号膏剂的筛选研制,并对中药女贞叶酒精酊剂进行筛选研制。

1972年,采用中药“烧伤8 号膏”以及“抗休克合剂”成功抢救了一例因酒糟烫伤面积97.5%、Ⅲ°达79%的特重烧伤患者王其昌。《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均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消息。

1973 年,李守生从普外科调入烧伤病房,同年4月15日烧伤科正式成立,首任主任为陈国钧教授,揭开了安医烧伤科发展的序幕。

1974年-1975 年,在女贞叶酊剂的基础上成功地研制出以中药儿茶为主要成分的创面外用药复方儿茶酊,即现在的制痂酊,并应用于临床,为烧伤创面保痂并为“焦痂开窗、痂下自体皮片移植术”、提高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成功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75 年,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烧伤研究室,是国内最早成立烧伤研究室的单位之一。同年,中医科孔昭遐兼任烧伤科副主任,对中药内服药及“复脉注射液”针剂开展了研制工作。同时由安徽医学院烧伤研究组编写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在《安医学报》丛书出版发行,也是至今国内唯一一本全面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的专著。

1976 年,成功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的研究成果,抢救成功了因钢渣烧伤面积达96%、Ⅲ°81%的炼钢工人胡家宝,《人民日报》再次报道了这一消息,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同年,由科室主办并在稻香楼宾馆召开了首届全国烧伤学术会议。此次会议确立了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安徽烧伤专业在全国领先的地位。

1977 年,世界卫生组织组织了20 多个国家的卫生官员来到烧伤科参观学习,此后多年(至1986 年),科室又相继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多个国家以及国内地方和军队的多位专家学者参观学习和学术交流。

1978 年,烧伤研究室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集体奖,“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

1981 年起,开展了“Ⅲ°烧伤创面切痂加自体皮异体皮混合移植”的治疗方法。

1983 年起,科室自行研制了“新鲜大张异种皮”(猪皮),并和自体邮票皮片混合移植于Ⅲ°烧伤焦痂切除和深Ⅱo创面削痂后的创面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89,科室创办了“实用烧伤整复外科杂志”,1995 年陈国钧主任去世后停办。

1993 年获首批三级甲等医院临床重点科室。

1994 年,烧伤科被评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95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 余人。

1996 年,开展了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术。

1997 年,开展了自体微粒皮加大张异体皮联合移植术。

1997 年,在安徽省卫生厅首批重点学科评审中,科室成为首批重点学科。

1998 年,建立了全省唯一的一个深低温生物皮库,为科室开展自体微粒皮加大张同种异体皮联合移植术,进一步提高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愈率创造了条件。

2003 年至2012年获卫生厅第二至第四周期临床医学重点学科。

2012年获博士学位授予点,同年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年开展烧伤瘢痕康复治疗。

2014年自主培养的第一位博士顺利毕业。

2017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高新病区正式成立,烧伤科更名为“烧伤与创面修复科”,床位数增加到100张。

2019年烧伤外科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专科排名第三名,创造历史。

2022年获安徽省十四五重点建设专科。

2023年正式建立独立的烧伤实验室。同年首次承办全国学术会议“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年会”,获得圆满成功。年末学科牵头成立安徽省烧伤科质量控制中心。

2024年初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面修复外科南区成立,学科床位数达到了近150张,同期烧伤科党支部获评“全国公立医院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