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信箱
  • 常用电话
  • 搜索
耳鼻咽喉科

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 : 2019-04-01点击量: []次 编辑:   作者: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创建于1949年,由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法国归来的曹清泰教授担任首任科主任。半个世纪以来,耳鼻喉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使耳鼻咽喉科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目前临床技术和学术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国内先进行列,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

1949年底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上海东南医学院内迁安徽省怀远县,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曹清泰教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离开上海,被聘主持东南医学院耳鼻喉科。曹清泰教授1936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37年至1944年,在波尔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专攻耳鼻喉科。抗战胜利后,他从法国回国,在重庆、上海等地从事医学临床工作。曹清泰教授作为上海东南医学院的先遣队一员来到怀远县,积极参加了安徽医学院的创建工作,当时的环境条件极其艰苦。1951年,东南医学院14届毕业的黄时影大夫,由外科转入耳鼻喉科,协助曹教授工作。1952年,东南医学院又迁到合肥,改名为安徽医学院。曹清泰身兼耳鼻喉科教研室主任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二职,创建了安徽历史上第一个耳鼻喉科,并精心培养了一批批耳鼻喉科专科医师,如今安徽省老一辈耳鼻喉科医师,大都出于他的门下。1953年,曹清泰教授在国内首先将普鲁卡因局部麻醉用于扁桃体手术,同时也是省内首次将成熟的扁桃体挤切除术用于临床。陈永大夫于1959-1960在山东医学院进修,回科室后将电钻用于耳科手术。从1953年~1988年,科室为了发展的需要,逐步将优秀的毕业生留校参加耳鼻咽喉科工作。

曹清泰教授治学严谨,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严格要求年轻人的基础知识要扎实。无论酷暑严冬,他都要亲自主持每周一次的考试,以敦促他们刻苦研读。他毫无保留的给年轻医生们传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经常手把手教学生,谈体会,与他们共同讨论疑难问题,精益求精。至1974年,我科在安徽省首次形成了以曹清泰教授为首的比较完整的耳鼻咽喉科团队。

曹清泰教授担任科主任期间始终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和广大人民的需要相结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当周恩来总理号召医学专家们要多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常见多发性疾病,他积极响应。从1962年起,专攻变态反应学,用菌苗脱敏疗法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对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气管炎、哮喘、荨麻疹等病均有良好疗效;小儿哮喘治愈率达到90%;对五、六十种变态反应性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且病人所花医疗费用极少,深受广大群众欢迎。1965年,曹教授将他的成果在全国耳鼻喉科大会上作报告,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文革期间曹教授不顾个人安危,排除一切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某些聋哑病与变态反应有关,并对这方面的研究大胆地进行探索,并将自己成果应用于治疗梅尼埃病、链霉素中毒性耳聋、神经性耳聋和突发性耳聋等顽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87年“混合菌苗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曹教授在临床研究中还发现某些精神病和变态反应又密切的关系,乃与精神病医院医师合作,使用免疫疗法治疗间隙性精神分裂症(俗称‘花粉病’),取得良好的疗效。曹清泰教授带领他的团队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开拓性的,当时国际未见报道。我科曹清泰教授是国内研究变态反应最早的专家之一。

至1988年,耳鼻咽喉科经历了二代科主任的领导与开创,基本上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二代科主任分别是:曹清泰(1950~1958),曹清泰、刘认华(1958~1966),文化大革命(1966~1970),耳鼻咽喉科再筹建(1970~1971),曹清泰(1971~1978),曹清泰、王恩普、韩培锦(1978~1980),曹清泰、刘文新、王恩普、韩培锦(1980~1984),刘文新、王恩普、韩培锦(1984~1987),刘文新、韩培锦、张琨龄、顾翠媛(1987~1991)。在临床上,50年代就购置了显微镜、电钻开展了耳显微手术;70年代购置的电测听和80年代购置了的脑干诱发电位、声阻抗等器械为耳科疾病的规范诊治提供了基础。正因为有了上述的硬件条件,不仅耳科学常规的耳显微外科手术能正常开展,1986年还开展了“人工蹬骨手术”。不仅如此,在临床上还开展喉部分切除术的研究,1986年张琨龄、王恩普等研究的 “垂直喉切除及发音重建术”获 安徽省科技四等奖。曹清泰教授在担任科主任期间,也非常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首先,曹清泰教授利用在法国留学的关系,将我科的三名大夫送到里昂大学医学院研修,三位大夫分别是韩培锦 (1981-1983)、司徒(1983-1985)、张琨龄(1985-1987),其中张琨龄在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研修,获外国专科医师证书。三位大夫研修归来后,为安徽省耳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曹清泰教授学术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自己也被法国二次邀请讲学。同时曹清泰教授邀请了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我院讲学,1987年国际著名的耳鼻咽喉科学者Morgan教授来访。随后国内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有姜泗长教授、张庆松教授来我院讲学,曹玉霖教授还表演“人工蹬骨术”。

曹清泰教授是首任安徽省医学院耳鼻咽喉科教研组主任,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变态反应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副会长,安徽耳鼻咽喉科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委员,《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编委,安徽省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三届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第五届常委等职。195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先进医务工作者称号,被选入1984年《中国科学家辞典》第三分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曹清泰教授在《中华医学杂志》和《安徽医院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重要论文,其专著有《咽科学》(196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他还编写了《耳鼻咽喉,颅神经及颈部解剖学》、《临床变态反应学》等。在曹教授及其团队的努力下,1986年耳鼻咽喉科成为全国最早硕士授予点之一。

1988年我科搬至目前的外科2号楼5楼,与口腔科在一个病区,虽然如此,我科的病房工作和门诊工作是相对独立的。至目前,我科已经历了5届科主任的交接。5届科主任及其领导班子如下:刘文新、韩培锦、张琨龄、顾翠媛(1987~1991),韩培锦、张琨龄、顾翠媛(1991~1995),张琨龄、沙群、杨克林(1995~1999),沙群、杨克林、邱建新、方平(1999~2003),刘业海、杨克林、邱建新、方平(2003~2012),刘业海、邱建新、方平、童步升、吴开乐(2012~)。在这5届科室领导班子带领下,耳鼻咽喉科不断发展壮大。1992年,耳鼻咽喉科在分院有设一个病区,床位18张。2005年分院病区与本部病区合并形成一个大的病区,床位36张。2007年床位扩为47张。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开展以及三级学科的逐步形成,2010年,我科扩为78张,二个标准病区。第一病区主要是开展咽喉头颈及鼻部手术,病区主任刘业海兼、副主任吴开乐;第二病区主要以耳科手术为主,病区主任邱建新、副主任童步升;方平为科室教研室主任。2011年,在安徽省首次被批准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同年又被卫生部和残联批准为“国家人工耳蜗植入中心”。我科作为二级医学学科,现已逐渐发展了耳科学、临床听力学、鼻科学、咽喉头颈外科学、变态反应科学等三级医学分支学科。学科有专科实验室,并设有安徽省听力检测中心、鼾症诊治中心、内镜中心、电子耳蜗植入中心。目前我科博导1名,硕导4名。我科现有医技人员26人,教授、主任医师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人,中级职称医技人员4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15人;国家级学会委员3人;省级学术组织主委2人、副主委3人,常委5人、委员7人;国家级核心期刊杂志编委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省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人。目前,我科年门诊13万多人次,年出院3900人次,III类及III类以上手术3042台次,平均住院日8.18天,床位使用率112.41%,居省内医院同专业最前列。我科现为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委员、安徽省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承担全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修培训、安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学以及硕士和临床博士研究生培养任务。近5年承担省部科研课题5项,厅级科研课题6项,近5年在SCI及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目前已培养临床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52名,目前在读博士5名、在读硕士16名。

在各届科主任带领下我科的临床技术不断发展、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学科影响也不断扩大、专科临床护理进一步规范以及学科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